奥华视窗|奥华信息网
当前位置: 奥华视窗 > 新闻

特写:寒夜里铁轨旁一束温暖的光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20-01-12 12:36   作者:夏冰     阅读量:13457   

特写:寒夜里 铁轨旁 一束温暖的光

新华社记者朱文哲

1月9日,隆冬时节的午夜时分,“青城”呼和浩特已渐渐熟睡,呼和浩特东火车站高速场的网围栏外却热闹起来。

“今天施工作业的‘天窗期’是零点三十分到三点三十分,我们要在这3个小时内,对呼和浩特东站高速场东西两侧的道岔进行探伤检查。”李胜军说。

李胜军是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工务段探伤车间三工区副工长,当钢轨探伤工已有8个年头,像今天这样的凌晨作业,对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饭。

对钢轨探伤,好比为钢轨“做B超”。李胜军介绍说,受列车荷载冲击等因素影响,钢轨内部可能会产生肉眼不可见的损伤,严重时会影响行车安全,因此对钢轨实施探伤作业是保障列车运行安全的重要措施。

零点十分,距离入场作业还有二十分钟。

与其他工友在准备作业工具有所不同,探伤工耿俊义手里一直提着一个水壶,既不喝水,也不用来暖手。

“在接近零下二十摄氏度的环境下,作业通道门的锁头经常会被冻住,我们上工之前必须先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锁头被冻住就要用开水烫它,让它能顺利打开。”耿俊义说,烫早了锁头容易再被冻住,烫晚了会影响入场时间,他必须要掐好这个时间点。

零点三十分,作业通道门打开,工人们带着超声波钢轨探伤仪准时进入作业场。

“今天的作业地点离单位特别近,算是比较轻松的班。”钢轨探伤工杨尚说,多数时候作业地点与单位都有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加上往返的时间,上一次工要七八个小时。

轨枕上盖了一层厚厚的雪,在星光下显得愈加雪白。

为达到最好的照明效果,李胜军和工友们习惯把手电系在腰间,这样既不影响弯腰作业,还能使照明达到所需效果。一道道晃动的暖色光线,在月夜下显得格外温暖。

作业中,钢轨探伤仪遇到潜在问题会发出“嘟”的声音。为了能听清这个提示音,工人们从不戴厚棉帽,哪怕是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中,哪怕他们的耳朵被冻得通红。

凌晨两点,完成车站西侧道岔探伤任务的工人们,手推着仪器,脚踩着道砟,深一脚浅一脚地向东侧的作业场走去。

李胜军的爱人张媛也是探伤车间的职工,尽管在同一单位工作,但夫妻二人聚少离多。“白天她上班,晚上我上班,很多时候我俩是在车间碰面。”推着仪器走向东侧作业场的李胜军说,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他在寒夜中倍感温暖。

轨枕与轨枕的间距是0.6米,这个距离小于我们正常的步幅。在线路上走得时间长了,工人们就养成了走小碎步的习惯,步幅小但走得快。多数时候,记者很难追上工人师傅们的脚步,他们的背影是记者能取到的最多的“镜头”。

采访途中,记者遇到了在线路上进行道岔转辙机检修的电务工人,还遇到了检查线路几何尺寸的线路工。和李胜军一样,他们也是将手电系在腰间,照亮前进的路。

杨尚对记者讲,今天凌晨在铁路线上进行各类作业的工人可能会接近千人。夜色中的铁路线看似安静,其实到处都有默默坚守的铁路工人。

凌晨三点半,工人们结束了今天的钢轨探伤作业,按时撤离作业场。

天还没亮,城市依旧在熟睡,只有那束手电的光,让寒夜显得格外温暖。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