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华视窗|奥华信息网
当前位置: 奥华视窗 > 新闻

不等不靠不要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贫貌”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9-09-11 17:58   作者:白鸽     阅读量:14669   

治贫先治懒,扶贫先扶志!在曲靖市麒麟区的脱贫攻坚战场上,有很多贫困户依托国家政策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帮扶,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了率先脱贫,涌现出一大批光荣脱贫户。其中,有双腿患先天性残疾的28岁糕点师张志东、做起“土味”农家乐的杨谷顺、夫妻俩均患残疾却供出两位大学生和盖起三层新房的杨小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张志东正在包装糕点和月饼。

张志东:双腿残疾,就用双手实现“脱贫梦”

“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今年28岁的张志东,双腿患有先天性残疾,在全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深感脸上无光,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摘掉“穷帽”。后来在国家扶贫政策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关心支持下,他利用当学徒时学到的烘焙技术,在东山镇开了属于自己的糕点店。

年近七旬的老奶奶称张志东做的糕点很好吃。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家住麒麟区东山镇克以黑村委会林必茂村民小组的张志东,全家共有4口人,年过五旬的父亲在家务农,母亲患有严重的O型腿几乎散失劳动能力,年幼的弟弟则在外打零工。经过精准识别,张志东家于2014年7月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自从被纳入贫困户的那天起,我觉得脸上无光,睡觉都不踏实,而且压力很大。因为自己还很年轻,当时就想着如何通过全家的努力把‘贫困帽’摘掉!”谈起过往,张志东的心中依然五味杂陈。

自此以后,如何实现脱贫致富,如何稳定增收?成为张志东和镇村干部想得最多的问题。“能否利用自己当学徒时学到的烘焙技术,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糕点店?”当张志东把这个想法告知镇村干部和挂包帮扶干部时,得到一致赞同。

虽然有了技术,但开店的资金怎么办?这又成为摆在张志东面前的一道坎。经镇村干部和挂包干部商量后,由挂包干部和东山镇各出1万元,加上申请5万元的免息贷款,总共筹集了7万元。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张志东的“密语烘焙”店于2017年6月正式开张了。

能有属于自己的小店,是张志东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虽然我的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但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做好糕点烘焙这个致富门路,争取早点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更何况,现在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有那么多的领导干部关心和帮助我,我更应该努力!”张志东坚定地说。

转眼间,张志东的糕点烘培店开张已有2年多时间,店铺的生意早已走上了正轨。在和张志东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店铺由他和弟弟共同打理,除去各项成本每人每月有近3000元的纯利润;而父亲也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有了公益性岗位,全家的收入正逐年提高,生活水平也慢慢变好。

对于未来,张志东有着无限的憧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店铺做强做大。在不久的将来,自己变得有钱了,也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张志东笑着说到。

面对如今的生活,杨谷顺表示很满意。

杨谷顺:抓住扶贫契机,开起“土味”农家乐

穿过一座座大山,当车辆行驶到麒麟区三宝街道长坡村委会团山村小组的进村道路时,两间不大的房子映入眼帘,这便是杨谷顺的住房和农家乐。“我们这边有南湖山、白泥坡水库,还有斗牛城和彝人谷等,过往的游客很多,客源根本不用愁。加之我们家卖的是最原生态的土鸡、山羊和鱼,在其他地方吃不到的!”杨谷顺笑着说。

杨谷顺接受记者采访。

从小喜欢读书的杨谷顺,在小学和初中的成绩非常优异。本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他,无奈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只能辍学回家务农。但家里的几亩薄地,并未让杨谷顺“刨”出富裕生活,全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于是,他又选择外出打工,但由于没什么技术,只能做些杂活,收入甚微;家中的妻子不仅要照管田地,还得照顾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日子过得非常辛苦。

杨谷顺家的农家乐。

在打响脱贫攻坚战后,因文化水平低、居住地交通条件差、子女就学等原因,杨谷顺家于2014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得知自己家被评为建档立卡户,顿时感觉很害羞,全村那么多人为什么是我家?经过认真细想后,发现自己单靠外出务工和妻子在家务农,是很难过上富裕的生活,只有改变思路才能改变生活。”杨谷顺说。

到了2016年,麒麟区投入扶贫资金3200万元,将鸡汤到蒿子冲的通村公路改扩建,修建一条6米宽的柏油马路,彻底打通了长坡村与外界联系的“主动脉”。而团山村小组,正好是鸡蒿路的必经之地。

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打造下,景色宜人的南湖山、白泥坡水库,激情洋溢的斗牛城、民俗游乐场彝人谷,美味的长坡羊肉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长坡来游玩。

杨谷顺家养的土鸡。

鉴于此,杨谷顺决定改变自己家的发展思路。在发展好烤烟、包谷、洋芋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开始尝试饲养土鸡和鱼,多渠道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充分利用扶贫资金,对自家的住房进行改造、修建简易停车场,自筹资金修通了主干道至家里的近百米通户道路,并建盖简易的房屋、添置桌椅碗筷等。

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一家靠近公路、区位明显、可以品尝各种农家土特产品的乡村农家餐馆,正式进入了实质性营业。由于菜品的原汁原味、杨谷顺彝家汉子的豪迈和热情,使得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慢慢有了稳定客源,也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在2018年开展的各级脱贫攻坚考核中,杨谷顺家顺利脱掉了“贫困帽”。谈起未来的发展,杨谷顺心中早有了明确的规划。“在管理好农作物的同时,将土鸡养殖扩大到1000只,建好休闲垂钓的场地,并在荒山上种上各种水果,为游客提供游山玩水、现场采摘、品尝美味等一条龙服务。”杨谷顺满怀憧憬地说。

三间房子的变迁,见证了杨小各家近年来发生的变化。

杨小各:身残志坚,供出两位大学生盖起三层新房子

当记者走进麒麟区茨营镇茨营社区顾家庄时,轰隆隆的挖掘机正在拆除村民杨小各家无人居住的老房子。在老房子的旁边,是杨小各家目前的住房,而紧挨着住房的一栋三层楼的新房显得格外醒目。这三间房子的变迁,见证了杨小各家近年来发生的变化。

杨小各在新房中接受记者采访。

时间回到2013年,因杨小各和妻子都身患残疾,且家中的两个孩子都在读书,无任何产业支撑,因此杨小各家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杨小各深知成功不是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寻找和创造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右手残疾的杨小各妻子正在喂养幼蚕。

“等政府救济、靠政府扶助、跟政府要钱要物,不发展生产、不付出汗水,是永远脱不了贫的!”在采访中,杨小各表示。通过到附近的工厂打扫卫生,杨小各每月能拿到1800元的工资;而老伴则在家中养鸡、养蚕,偶尔还会种些菜,实现了多个渠道增收。

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帮扶下,加之自身的不懈努力,杨小各家盖起了新房,成为村中勤劳致富的榜样。同时,他也积极响应危房拆除政策,主动申请拆除自家的老房子,消除住房安全隐患。“如今两个孩子都已经大学毕业,一个已经参加工作另一个正在找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我们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收入也增加了!”杨小各说。

在麒麟区的脱贫攻坚战场上,还有很多像张志东、杨谷顺、杨小各一样的光荣脱贫户。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他们辛勤劳动、不懈努力,做到了人穷志不穷,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摆脱贫困,迈上了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云南网记者 姬祥虎 摄影报道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