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华视窗|奥华信息网
当前位置: 奥华视窗 > 新闻

夕阳无限何惧黄昏:天山脚下古稀老人让晚霞生辉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18-10-18 15:50   作者:樊华   关键词:老人,老人  阅读量:19808   

夕阳无限 何惧黄昏:天山脚下古稀老人让晚霞生辉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7日电 题:夕阳无限 何惧黄昏:天山脚下古稀老人让晚霞生辉

新华社记者 高晗

“夕阳无限好,何惧是黄昏”。今年重阳节,天山脚下三位超过70岁的老人忙碌而充实,或在“戏曲工作室”奉献精彩演出,或在“解忧杂货铺”为民解忧,或在“幸福互助院”包饺子过节,他们用独特的方式庆祝节日,也把暮年过成了另一番风景。

老有所乐 吴生录和他的“农家戏曲工作室”

76岁的吴生录,是“新疆曲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这种地方戏曲由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等融合新疆汉族、回族、锡伯族等民族音乐形成,诙谐幽默,亲切易懂,广受农民欢迎。

吴生录26岁学习新疆曲子,一辈子离不开。在新疆昌吉市滨湖村,吴生录在自家院里建设了文化大院,挂上“农家戏曲工作室”牌子,常年义务给乡亲们演出。

每到农闲,“新疆曲子”文化队就开始“吹拉弹唱”。唱得好,加上内容贴合农民生活,越来越多的村民喜欢上了吴生录的文化大院,上个月的一次演出就吸引了近200位观众。

这个重阳节,吴生录早早将文化大院打扫干净,准备叫上村民来一场热热闹闹的“新疆曲子”表演。

“有了文化大院,农民就能演自己的故事,唱自己的歌,”吴生录说,“我现在有8个徒弟,不能让新疆曲子失传。”

老有所为 杨掌柜和他的“解忧杂货铺”

71岁的“杨掌柜”太忙了,重阳节也不得休息。

说到“掌柜”这个称号,要从“杨文仁调解室”这个“解忧杂货铺”说起。调解室位于新疆阜康市阜兴花苑小区,面积不大,作用可不小,无论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是邻里纠纷,只要来到调解室准能解决,小区居民便直接叫杨文仁“杨掌柜”。

在社区的支持和帮助下,曾是学校校长的杨文仁退休后牵头建起了“杨文仁调解室”,关心孤寡老人、维护绿化设施、调解争吵矛盾……只要小区居民需要的,就是他和团队要做的,调节室桌上的档案记录本已放了厚厚几摞。

去年冬天,马女士因房间漏水找到调解室。“杨掌柜”立即联系人,抓紧抢修。故障排除了,整栋楼的自来水和暖气也正常了。他顾不上脱掉结冰发硬的外套,又将几家受损失的住户聚在一起,商量赔偿问题。

杨文仁楼上的哈萨克族老人哈斯依,子女都在南疆,过节才能回家。“杨掌柜”常去找她拉家常,鼓励她常出门参加活动。哈斯依老人现在有事就认准“杨掌柜”。

“居民的事没有小事,再苦再累也心甘。”杨文仁说。

老有所养 习开芳和她的“幸福互助院”

75岁的习开芳住在新疆吉木萨尔县“幸福互助院”。这家新型农村养老机构,有冬暖夏凉的现代化房屋、器材齐备的文化活动室,院里有菜园,不远处有诊所、超市,生活便利。在这里生活的百余位农村老人,抱团式互助养老,“年轻的帮助年老的、体强的帮助体弱的”。这一模式养老成本不高,适合农村养老。

三年前,习开芳搬进了“幸福互助院”,告别了烧柴、架炉子的日子,衣食无忧,还和院里的老太太成了好姐妹。“大家一起做饭聊天,感觉像是掉进了福窝,院子都住满了,想进来的人都排着队呢,”习开芳说,“每年开销4000元,日子过得知足。”

这个重阳节,习开芳和她的姐妹准备用自家菜园的新鲜菜,包一顿香喷喷的饺子,热热闹闹度过自己的节日。

尽管暮年是另一番风景,但它仍然有所作为,并不比青春逊色多少。当落日的余晖渐渐消隐去,迎来的将是满天繁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