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华视窗|奥华信息网
当前位置: 奥华视窗 > 新闻

二OO六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大卫.科恩伯格在沪谈创新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8-05-14 09:26   作者:山歌   关键词:创新,化学,创新,化学  阅读量:11019   

距离产业化相当遥远的基础研究,对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意味着什么?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罗杰·大卫·科恩伯格的回答是“不可或缺”,因为它是一座城市创新动力的不竭源泉。

在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办的亚太地区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从辩论到共识大会(CODHy)上,科恩伯格表示,基础研究代表着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城市精神与文化、对教育和吸引人才,都有强大的滋养作用。

离开基础研究,一切创新将成无源之水

1989年与夫人第一次来上海,此后数次来到上海,科恩伯格对上海的喜爱和了解,超出一般外国科学家。

近十几年来,他认为上海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现在的上海,已经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无论学术还是科研,都已具有引领者的气象。”早在2012年,科恩伯格就成为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并在上海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他也感知到,高速发展的上海必将需要一流的基础研究。

“一座城市要有长远的创新发展活力,基础研究所带来的支撑不可或缺。”科恩伯格说,离开基础研究,一切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

因“成功捕捉到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过程”,科恩伯格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尽管他的研究与攻克癌症、研制新药并无直接关联,却使人类详细了解DNA的转录过程成为可能。而这带给生命科学研究的巨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因为有了这种方法,科学家可以知道,基因在体内究竟是如何精准调控的,如果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又是如何去修复的。当科学家对这些生命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找到疾病的治疗方法,由此设计出针对性的药物,才有了更多可窥的门径。

“在西方,现代医学发展也不过区区百年。在此之前,人类对很多疾病发生的原因仅仅源于懵懂的猜测。”科恩伯格说,人类对付疾病的局限,其实是知识的局限。即使到了今天,人类对于生命现象知识的了解,可能也只有1%。而医学只能基于这1%的知识上去发展,怎么可能解释清楚每一种疾病,乃至病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只有去发现新的知识,才能让医学得到真正的发展。而获得新知识的途径,就是基础研究。”

知识转化的过程,就是教育开始的地方

谈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科恩伯格认为,对于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说,基础研究对城市还具有更多的滋养作用。

“一流的基础研究已经使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学术高地之一,而且在这座城市中也坐落着很多著名大学。”科恩伯格说,知识转化的过程,就是教育开始的地方。当教授、科研人员在高校、研究所中发现新知的时候,他们的言传身教会将很多人生理念和态度,传递给年轻一代———教育离不开新知识的获得,而不断获取新知识、传递知识的过程,将为这座城市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

“中国已经是一个医疗市场大国,但离医疗创新强国还有相当长的路。”他认为,其中所缺乏的就是基础医学研究所带来的支撑。比如,上海很多大医院的门诊量非常大,但对于疾病背后的机理研究,投入还十分有限,缺乏大型的临床试验中心,也缺乏大型人群的长期跟踪研究。

“我们已经知道,人种之间存在基因差异,中国应该多投入研究自身人群的特点。”他觉得,发展精准医学,这是中国绕不过去的“必修课”———亚洲人群的疾病谱与西方人不同,在心血管疾病中,西方人心脏病患者多,中国则高血压病人多;原本认为中国的1型糖尿病患者少,主要是生活习惯改变而罹患糖尿病的2型糖尿病人,可现在却发现1型糖尿病人也不在少数……

“只有足够强大坚实的基础研究,才能使上海的医学在世界上具有更高地位。”科恩伯格说,这也可以使上海吸引到更多高端人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的人才,都会愿意来到这座城市,施展自己的才华。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