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华视窗|奥华信息网
当前位置: 奥华视窗 > 生活

呼唤动物福利时代

来源:奥华视窗    发布时间:2017-07-11 01:04   作者:肖鸥     阅读量:8085   

原标题:呼唤动物福利时代

呼唤动物福利时代

生态平论吴平

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福利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我国对动物福利重视不够,特别是近年连续出现的 “硫酸伤熊”“高跟鞋虐猫”“狗肉节”等虐待、残害动物事件,严重违背社会道德,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动物福利的缺失也构成了国际贸易中一道新的贸易壁垒。其实,动物和人一样有感情、有情绪,只是它们无法用人类的语言表达见解。关注动物福利,就是关注人类自己。动物福利不仅可以使无数动物受益,也有助于提高人类自身的福祉。

动物保护运动莫衷一是的背后存在着不同利益之间的角逐与合作。产业界、动物保护界、科学界等之间及其各自内部都充斥着不同的诉求。如中医药界认为熊胆、犀牛角、虎骨等动物药疗效无法替代,主张在保护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野生动物利用;而动物保护界,即使是温和派,也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过渡而逐渐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利用。即使在动物保护人士内部,理念也并不一致,人类中心主义者会以人类实用的观点来衡量动物保护的优先劣后和轻重缓急,而生态主义中心者则认为各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难以估量,应当予以全面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护动物不断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自20世纪70年代,动物保护运动开始分为两派:动物权利者认为,动物与人一样,权利天赋,反对人类对动物的任何形式的占有和利用;动物福利者则主张以人为本人道地使用动物,同时给予动物应有的福利。作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一员,中国政府认可OIE规定的各项动物福利的原则和标准,包括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环境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免受恐惧和表达天性的自由。

动物福利水平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1.动物福利是现代文明的指数。从动物福利的定义看,提倡动物福利并非把动物置于人类之上,而是从生理、环境、卫生、心理和行为等五个方面保障动物的基本需要。善待动物其实是人类道德和责任向动物的延伸。人类对动物的轻贱残忍,往往会转化为对同类的邪恶;而善待动物、善待生命的人会常常对整个社会心存善念。我们很难相信一个虐待动物的人会对社会抱有多大的善意,而关心动物的人往往对其他事物也充满慈悲。关注动物福利并非“多此一举”,也绝非伪善命题。促进动物福利,目的不仅是保护动物,更在于使人类远离暴力和伤害。当代中国不但不应该耻笑和排斥这种文明理念,反而应该正视和拥抱动物福利运动的发展趋势。

2.动物福利立法是世界潮流。当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动物福利或反对虐待动物的法律。

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动物福利与国际贸易紧密挂钩。2006年1月欧盟实施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特别加入了“善待动物”福利条款,向肉类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向欧盟出口的农产品,不但要符合欧盟食品安全相关标准,还要延长食品安全管理链条。欧洲议会还通过了一项法令,要求在2009年之后欧盟各国的化妆品公司不得在动物身上进行化妆品的毒性或过敏性试验,欧盟也将禁止进口在动物身上进行过试验的化妆品。此外,欧盟委员会食品安全署还专门设有负责动物福利的部门。

3.动物福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动物福利的核心内涵是善待动物。虽然动物福利一词最早由西方提出,但其思想和理念并非“舶来品”。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传承着对生命尊重和道德伦理的推崇。儒家的“仁爱”思想,不只是对人,也包括对动物。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自然界生态平衡本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虽然古人对动物的保护主要出于可持续利用动物资源、禁止奢侈挥霍风气等目的,与现代以动物权利或福利为出发点的保护理念存在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自古就有的动物保护思想和观念,对我们当今的动物保护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提高动物福利任重道远

我国自加入OIE以来,积极参与国际动物福利相关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工作,在国内,先后修订和出台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多项条例,并纳入了动物福利的内容。2016年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不得虐待野生动物”。我国还相继成立了一些旨在推广动物福利的行业协会,有效推动了动物福利理念的普及。但客观而言,我国的动物福利保护工作与国际社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公众对动物福利的认知存在误区和不足。首先,公众对“动物福利”一词陌生,感到荒谬可笑,甚至抵触。“动物福利”这一观念对国人来说确实“超前”,因此常受到质疑非议。例如经常有人认为“人的福利还没有得到满足,何谈动物?”认为“农场动物终究要成腹中餐,赋予它们福利有何意义?”误认为动物福利与人类福利相冲突。如2016年某报《不要拥抱动物福利主义》一文认为:“动物福利主义满足了动物的福利,却降低了人类的福利,应小心对待。”事实上,“人的福利”主要指基本需求之外的额外的好处。而“动物福利”却是动物保障健康的基本需求。动物福利与人的福利是相辅相成的,提高动物福利,人类也是受益者。

其次,认为动物福利是一项需要高成本、高投入的工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农场动物的生存环境与人类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养殖户对畜禽进行福利养殖,主动改善饲养环境和落实无害化处理,能有效减少养殖污染;由于采取了更加尊重动物习性的喂养方法,会减少其生病率和死亡率;由于推行畜禽“人道屠宰”是基于动物的实际需要作出的选择,更有利于肉类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保障人类食品安全,同时也是畜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必要措施。

2.动物福利立法长期滞后。目前,我国只有 《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生猪屠宰条例》《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缺少综合性的动物保护基本法,动物福利立法理念缺失,制约了动物保护整体水平的提升。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体系相对完善,实验动物保护法律体系形式上初步具备,但实质上仍存在不系统、笼统概括、实效较差等问题。农场动物福利方面尚无国家法律及相应检测、评价与监管体系,但已有出台地方性的福利屠宰行业标准,如山东质监局发布的《肉鸡福利屠宰技术规范》。我国在伴侣动物保护方面,国家尚无专门立法,主管部门也有待明确,地方立法则主要涉及犬类动物。工作动物及娱乐动物的保护立法寥寥无几,基本集中于管理及防疫方面。

提高动物福利关键在于理念与法制

动物福利不是“假慈悲”,关注动物福利就是关注人类自己。逐步走向国际舞台聚光灯下的中国亟须将“动物福利”纳入到生态文明的体系中来。

1.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对动物福利的认知水平。善待动物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要提升国民普遍的动物保护意识,普及“动物福利”理念。要让农场主认识到良好的动物福利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实施更加人性化的福利养殖技术才能让动物更健康,让食品更安全,从而让养殖场持续盈利。积极引导培育一批民间动物保护公益组织,加强公益组织的专业化水平和自身能力建设,正确引导公益组织依法、有序、高效地为我国动物保护事业发挥积极作用。

2.完善动物保护法律体系、增强动物福利理念。目前,世界各国的动物保护立法大都基于动物福利保护和禁止虐待动物。动物福利立法是在保证并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去关怀、爱护动物,对动物的生存环境等进行优化,以达到对动物安全、人道的利用。

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 《动物福利法》,提高动物福利水平。一要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严格落实“不得虐待野生动物”等要求,加强对于圈养野生动物的监管和福利保护。二要针对农场动物福利的适用范围、产业链环节控制、监管机制、进出口福利保护、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三要科学、合理、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修订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落实“减少、替代和优化”的3R原则,提高实验动物福利水平,解决医药品、化妆品等因实验动物测试而造成的贸易壁垒问题。四要充分考虑国情,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伴侣动物登记许可、饮食居所、医疗免疫、流浪收容、陪伴、繁育等针对不同种类伴侣动物的详细保护要求。五要明确工作动物的工作强度、时间、年限、环境等福利规定。六要严格保证娱乐动物在被饲养、训练表演等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同时需逐步减少娱乐动物的数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